医患暖心故事
一面锦旗,一份信任;一句感谢,十分责任。近日,滨州市优抚医院女病区收到一面锦旗,锦旗上“医术精湛祛病痛 品德高尚暖人心”的两行大字格外醒目,不仅承载着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最真诚的感谢,也见证着医患携手共抗疾病的温暖历程。
患者朱某某(化名),女,64岁,近期存在昼夜节律紊乱,长时间夜间观看短视频,逐渐出现言语性幻听、被害妄想等言行异常症状,期间还多次拨打110报警。家属曾尝试居家干预,但效果甚微,于2025年3月7日送至滨州市优抚医院住院治疗,入院时被诊断为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。住院后,我院女病区医护人员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,对患者进行药物调整、心理疏导及中医疗法,同时耐心安抚家属焦虑情绪,定期沟通病情进展,增进患者家庭支持与理解。经过15天的系统治疗,患者情绪趋于稳定,症状明显改善,于3月22日痊愈出院。出院当天,患者家属向病区全体医护人员表达了感谢,并表示是大家的专业技术和耐心给予了患者和家属希望,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病情、重拾信心。
精神疾病康复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需要医患双方的信任与配合,这面锦旗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,更是鞭策。未来,滨州市优抚医院将继续践行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理念,用技术与温暖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心灵之光。
科普时间: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
疾病定义
属于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,特征为突发精神病性症状(如幻觉、妄想、言语/行为紊乱),病程≤1个月,缓解后社会功能可完全恢复。需排除药物、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引发的情况。
常见病因
心理社会因素:重大应激事件(如亲人离世、婚姻危机)是主要诱因。
个体易感性:具有敏感、多疑等人格基础者更易发病。
生物学因素:部分患者有精神疾病家族史,可能与神经递质紊乱相关。
典型症状
阳性症状:幻听(如听到指责声)、被害 / 夸大妄想、思维散漫。
行为紊乱:突然冲动、攻击或木僵状态。
情感波动:伴焦虑、激越或情绪不稳定。
起病特点:症状在48小时内快速达到高峰,病程一般持续数天至2周
诊断要点(依据 ICD-11)
至少 1 项核心精神病性症状(如妄想、幻觉)。
症状持续≥1 天但 < 1 个月。
排除物质滥用、脑损伤、双相障碍等。
治疗原则
药物治疗:
一线选择:非典型抗精神病药(如奥氮平 5-10mg / 天、利培酮 2-4mg / 天),疗程通常 4-6 周。
注意事项:密切监测锥体外系反应、代谢综合征等副作用。
心理干预:急性期后开展认知行为疗法(CBT),帮助患者理解应激源,改善应对方式。
家庭治疗:指导家属减少指责,提供情感支持。
环境调整:短期内避免应激源,必要时暂时脱离引发压力环境
预后与风险
良好预后因素:病前社会功能好、应激源明确、治疗及时。
风险提示:约 15%-30% 可能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或其他持久性精神病。复发风险较高,尤其存在持续应激或未规范治疗者。建议症状缓解后至少随访 1 年,监测情绪和行为变化。
(供稿:女病区 肖书申 周婷婷 王婧文 )